江苏省海安市墩头镇小学生在田间听农民伯伯讲解小麦种植知识。 周 强摄
研学师生在江西省乐安县大华山蝶栖谷景区观看非遗变脸表演。 陈慧婷摄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第二中学学生在腾格里沙漠开展徒步沙漠体验,增强了解自然、亲近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袁宏彦摄
随着暑期临近,不少家长已着手为孩子制定暑期出游计划,希望孩子到社会中、到大自然中学习知识。有“行走的课堂”之称的研学游备受青睐。各旅游企业顺势推出适应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研学游产品。
近10年,我国研学游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22年,研学旅行人数突破6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为适应市场需求,“寓学于行、寓学于游”的研学游在内涵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近日,日照市“唤绿之旅”被评选为2023年“山东省十佳生态环境公众参与案例”,它也是山东省首个环保主题研学品牌。据介绍,“唤绿之旅”设置绿色交通、绿色学校、环保产业、绿色文旅、绿色农业等十大板块,深入挖掘、整合本土文化、教育、旅游、生态资源,创新校内校外课程衔接,将环保教育课程贯穿各个领域,将环保理念渗透到各个体验式、互动式“环保小课堂”场景中,唤起公众环保意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参与活动的“齐鲁生态环保小卫士”走进环保企业,了解垃圾变废为宝的过程;参加植树活动,亲手种下一棵树,增强植绿护绿的环保意识;到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净化过程,培养科学用水好习惯……“唤绿之旅”活动已覆盖12所日照高校、中小学校,近2万人参与。
以增强亲近自然、保护环境意识为出发点的环保研学游,正逐渐发展为一类成熟的研学游产品。
生动讲述文化故事
研学游一头连着旅游,一头连着教育,其发展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特殊“课堂”的参与者。十四届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雒树刚指出,研学旅行要始终把握“学”是中心、是目的,“行”是途径、是载体。要寓学于行、寓学于游。忽视“学”,仅靠“游”去吸引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是主次颠倒,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如何让研学游既有趣、有看点,又让参与者游有所获?这也是4月初在河南洛阳举办的2023世界研学旅游大会关注的焦点。“研学就是要讲故事”,与会专家学者和旅游从业者指出,研学游需用好资源,讲好文化故事。
洛阳拥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研学洛阳、读懂历史”文旅品牌。洛阳博物馆馆内收藏展示上自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的历代文物,是洛阳的文化地标,也是研学游的重要目的地。自2017年以来,洛阳博物馆为研学旅行团队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还建立了一支研学旅行导师团队。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也依托自己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打造了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日前,第三届“在闽台生文化拓展研学之旅——坊巷课堂活动”在福建福州开班,来自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等高校的40余名在闽台湾学生参加。活动期间,这些学生感知福州历史文化、观摩现代科技企业、探寻中国船政文化、体验传统手工技艺等,希望多走走多看看,更深入了解福建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同时,也把自己在福州求学、创业的经历跟更多的台湾大学生分享。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理事林卫国表示,举办坊巷课堂文化拓展研学活动,就是希望在闽台湾学生了解闽台近代历史及文化渊源,体会两岸同胞共有的家国情怀,感受大陆的蓬勃生机。
“种下科学家精神的种子”
科普研学也是近年来颇受欢迎的项目,每逢节假日,各地的科普类展馆内常挤满了前来参观学习的孩子。
为了零距离感受航天科技的魅力,许多游客选择前往位于海南省文昌市的文昌航天科普中心。在航天科普展馆内,游客可以看到神舟飞船模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模型、空间站模型等,还能近距离观看火箭零部件残骸,在游玩中学习航天科技相关知识,了解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许多游客边参观边惊叹:“大开眼界!”据介绍,“五一”假期,文昌航天科普中心接待游客超万人。
“研学游不仅能普及地学知识,还能引起青少年对地学的兴趣,在孩子们心里种下科学家精神的种子。”中国古生物学会副监事长孙革说。日前,第六届全国地质古生物科普研讨会暨地学旅游论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为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举行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古生物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华春介绍,天目地学博物空间(桂林)多次开展研学游览活动,至今已接待3万多名学生和市民入馆学习。在这里,观众可以了解各种矿物质的产生原因,通过古生物化石了解地球演化历史等。据了解,桂林将利用丰富的地学资源,推动地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发展,开发特色研学课程,设计精品研学线路。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