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加速教育数字转型
教师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升数字化教学素养,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更新与“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相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日前,教育部研究制定《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这也体现了国家对数字化教育教学的重视。
数字化教学瓶颈亟待解决
江苏理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贝绍轶表示,虽然教育部和各省已经建成一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形成了庞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各高校的部分优质课程已经实现了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库已经形成了良好的示范,起到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但是从全员、全方位和全过程“三全”角度来看,数字化教学任重而道远,仍然有一些需要突破的瓶颈。
贝绍轶介绍,虽然老师基本都已经掌握了线上直播教学的方法,但仍有部分高校教师不能正确看待数字化教学的积极作用,未能适应科技革命带来的教育教学变革,主要表现为“不用”“难用”“怕用”。
究其原因,有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教学不如传统教学,尤其是直播教学的教学效果远低于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因此拒绝应用数字化教学。
有的教师由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难以掌握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方法,不会设计制作微课、在线课程等,从心理上感觉数字化教学难度太大。
还有的教师认为数字化教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研究数字化教学理念和方法、开发数字化资源、开展数字化教学设计,投入产出比偏低,难以形成显示度较高的教学成果。
目前,高校基本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全覆盖Wi-Fi、校园网等,但对于智慧教室建设、智慧教学管理、数字教学资源常态化建设等方面的政策、经费支持,以及师资培训等还不够完善。
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
针对上述问题,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化教学?
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戴仁俊认为,教师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各自任教课程、从事专业的角度积极参与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把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出发,正确审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类型、内容、规范和要求,确保教学资源的科学性和适用性;要从国产化、科学性、文化性、法律性、政治性等方面体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思政特色。
贝绍轶提出,要将数字化教学与“三全育人”相结合,应用信息技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科学评价;要在教学中促使学生不断提升数字化素养。尤其是高校在教学环境的塑造和教学管理方面,要不断完善数字化教学设施、资源、平台等技术与条件,营造安全、稳定、可靠、可扩展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立数字化教学治理组织架构,建立准确完整的教学管理基础数据并及时更新、有效利用,实行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内容审查和质量监督。
贝绍轶建议,目前,高校可通过集中培训和指导的方式,以一流专业建设、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等为契机,使教师在教学中形成良好的数字化教学氛围,指导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推动教师科学地利用智慧教学工具、校内外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教学,指导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和学生学习评价等。
总而言之,面对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要求,高校要更新教育理念,遵循“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简洁高效、安全运行”的总要求,在政策宣传、培训指导、条件建设、制度保障、经费投入等方面统筹规划。
教师应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升数字化教学素养,将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用和更新与“三全育人”和“五育并举”相结合,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加快高校数字化教学进程,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