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资讯网
工商银行
加强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
发布时间:2023-07-30 09:46  来源:人民网   阅读量:16722   
分享至: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医药在国际上的认可度越来越高。但如何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挑战还有不少。比如,中医药文化翻译水平有待提升,一些翻译没有准确传达出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实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话语体系尚未建立,跨文化交流障碍重重。

中医药文化要更深入地走向世界,作为通识教育的翻译人才培养已经无法满足需求,需要既具备中医药文化知识、又能做好翻译与传播的复合型人才。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应注重不同文化的互通和不同专业的融合,只懂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而不懂中西文化的异同和翻译学,难以担起中医药文化翻译和国际传播的使命。也只有具备更多的复合型翻译人才,才能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为人类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目前,我国中医药翻译人才严重不足,总体质量也有待提高。相关翻译人员大多是外语专业背景,国学基础和中医药知识的专业素养较为薄弱,因为缺少对中国文化“道”“器”的系统把握,很难领会中医药文化的精髓。除中医药外语翻译人才缺乏外,能熟练用外语沟通中医针灸推拿、中医诊疗以及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也比较紧缺。从平台和机制来看,中医药翻译培训平台较少,更缺少专门的翻译职业培训,也缺乏相关的政策支持。而且,适合中医药翻译的培训机构和课程都很少,尚未形成中医药文化翻译的学术氛围。此外,中医药翻译还存在校、企脱节现象。高校翻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与医疗机构和相关企业的实际需要脱节,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合作,致使很多翻译专业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的翻译工作。一些中医药高校外语专业并没有突出中医药的翻译特色,大部分仍是单一的外语教学加上一些翻译课程。因此,当前的困境是:一方面缺乏兼具中医药文化知识的高校翻译教师,另一方面缺乏跨学科融合、交流的学科意识。

加强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加大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前提。坚持多学科融合,培养既懂中医药学、中医文化学,又懂西方文化、翻译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等方面做出调整,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提升和完善培养方案。

首先要解决中医药翻译理论体系不完善的问题。传统翻译理论注重文本,很少考虑读者反应与接受效果,译文往往晦涩难懂;文化派翻译理论则强调语境和读者,提倡改写,难免造成信息的扭曲和流失。有鉴于此,翻译理论界需要根据中医药文化的特殊规律,建构一套既重视文本又考虑交际效果的翻译理论体系。同时,理论应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造就合格的人才。中医药文化翻译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掌握和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内涵。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高校、医院和专家们通力协作,即翻译理论专家在条件允许时也能到临床一线见习。

其次,还要解决中医药文化翻译标准混乱问题。目前的困境集中表现为术语翻译标准不统一,音译、意译,直译、创译比较混杂,难以形成有效的概念体系和知识体系;术语之间欠缺系统性,致使中医药体系所依据的理论系统被遮蔽或扭曲;文本翻译方面则欠缺语篇意识,缺少有效的衔接和连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有效地表现中医药文化的系统特征。有鉴于此,建议研制统一规范的中医药翻译标准体系。

此外,还要解决中医药文化翻译校企脱节的问题。中医药文化翻译与传播复合型人才培养,离不开中医药文化翻译实践与产、学、研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高校、中医药外贸企业、中医药涉外机构等应加强沟通协调,共同推动中医药文化翻译和传播人才的培养。教育部门和中医药管理部门可以支持和推动相关高校与中医药企业、涉外机构合作,共同搭建中医药翻译实践基地和平台,将翻译教学从校内延伸到校外,让具备一定中医药文化知识的翻译类学生,尤其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顾晓芸
  中国教育资讯网 |网站地图 |  服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http://www.camp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 未经中国教育资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