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虽由指挥家撰写,却在巴赫生平故事以外,大篇幅地论述了巴赫何以成为巴赫的历史成因,以及巴赫那巍峨如建筑群般的音乐体系的思想内涵。能写出这样一本大著的音乐家不多,考虑到该书的作者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还有另一个职业身份——历史学家,所以这本《巴赫传》并不能改变我对音乐家跨界写书的偏见:他们所写的,不就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音乐圈里那些鲜为人知的名人轶事嘛。
然而,今年读到的三本音乐家撰写的书籍,却打碎了我的管窥之见。
唱出了“晃动着的阳光”
读到男低音歌唱家田浩江的文字,纯属意外。2021年年末,《收获》杂志开始在其知名栏目“生活在别处”中连载田浩江的文章。
乍一看到田浩江的名字,我一愣:此田浩江就是那位男低音歌唱家吗?确认无误后,《散记佛罗伦萨》的文字映入眼帘:当记忆太杂,经历的事情太多,不知如何下笔,开了几次头都没有写下去——读到此处,我暗自替作者出了个主意:佛罗伦萨拥有1000余家大大小小的博物馆,您利用工作之便逛遍佛罗伦萨的博物馆,然后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一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绝佳的佛罗伦萨散记嘛。田浩江倒也的确写了一些参观博物馆的心得,但他更关注的是自己深爱的歌唱事业能给大家带去什么,所以,这篇文章的重头戏是题为“各位晚安”的那一个章节。在这一节里有这样一段:当田浩江陪着太太在一家小店里挑选精致的棉织品时,与坐在光亮里的五六个意大利老妈妈闲聊起来。老妈妈得知与她们聊得正欢的中国男人正是昨晚在歌剧院演出《塞尔维亚理发师》的演员后,非得让田浩江露一手。“当我一张口唱出巴西里奥那著名的高音E‘各位晚安’时,全屋的老妈妈们马上异口同声地跟我一起歌唱,唱得兴高采烈,屋子里的阳光都晃了起来”。
《散记佛罗伦萨》后,《收获》又陆续刊登了田浩江的长篇散文《保罗·寇泰》、《角斗场上的〈图兰朵〉》《石灰岩上的歌剧院》《大师小泽》和《山楂树》等。这些篇什,回顾了他经过多重波折终于登上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舞台的艰难过程,回忆了他被世界歌剧舞台接受前所受到过的善待,记录了犹如职场的歌剧舞台演员之间相爱相杀的故事,描述了大师何以能成为大师的精彩细节……千头万绪,最终田浩江都会将他的诉说归结到自己钟爱的歌剧艺术能否给大家带去“晃动着的阳光”。一位歌唱家偶或用文字留存的过往,居然与他在歌剧舞台上塑造的人物形象同样光彩照人,所以,得知田浩江的文章要结集出版,我就想着要通读一遍全书。
这一决定是对的。只有通读了《角斗场的〈图兰朵〉》,我们才能体会到,为了让热爱艺术的普通人在舞台下感受到“屋子里的阳光都晃了起来”的瞬间,与田浩江合作过的艺术家们都付出了什么。
在科罗拉多歌剧院,训练过帕瓦罗蒂、多明戈、萨瑟兰、米尔恩斯等歌剧界大腕的歌剧指导路易斯听到了田浩江的天赋后,决定免费为田浩江授课,并与他一起细抠参加比赛的曲目。路易斯此举,当然是想让田浩江成为她与丈夫奈特共同主持的科罗拉多歌剧院的台柱子,可当他们得知田浩江拿到了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合同,虽万般不舍,夫妇俩还是放走了田浩江,并给了他一颗定心丸:在那里待不下去就回来——要知道路易斯与奈特是因为与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高层意见不合才不得不离开纽约到科罗拉多创建歌剧院的。初读被田浩江写入《路易斯与奈特》的这段,我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答案在这篇文章的尾端。那时,已经80岁的奈特到意大利维罗纳欣赏田浩江演出《图兰朵》,看得兴起,给刚下舞台的田浩江讲了一个故事:很多年前,《图兰朵》“第一场演出开幕之前,多明戈说要给我一个意外,结果在他唱那个著名的咏叹调《看篝火熊熊》时,在最后一个无限延长的高音上,他就一边唱着高音,一边一级级地跳上高高的台阶,把高音一直拖到观众席最高处才停!别忘了有25000人坐在那里!观众那种疯狂我根本没见过!”何以会在那一刻想起那一幕?因为奈特看到自己已故的妻子路易斯相中和训练过的演员,给舞台下的观众带去了晃动着的阳光。
功夫更在演奏之外
张昊辰是第十三届范·克莱本金奖的获得者,这项与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并称为世界三大钢琴比赛的赛事,向来是众多年轻钢琴家证明自己的舞台,不到20岁就问鼎此项赛事,绝对是张昊辰人生中的华彩乐章,但在《演奏之外》中,他却只字未提。那么,他又在书里写了些什么呢?收录在《演奏之外》的,均是与张昊辰的职业相关却又游离在外、能充分显示一个年轻钢琴家思辨能力的文章。
《演奏之外》共分四辑,以第一辑为例,四篇文章分别为《聆听的三种空间》《历史与回归》《康德的矛盾》和《看不见的博物馆》。一个常年奔走世界各地履行演出合约的钢琴家,演奏之外居然还有闲暇啃读被很多人视为畏途的哲学著作?让人不禁疑惑。
相对于其他三篇文章谈论到的书籍,《康德的矛盾》中所涉的《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我更为熟悉一点,因而敢说,整篇文章闪烁着这位90后钢琴家阅读哲学典籍后的思想火花。他并非人云亦云,而是有他的再认识,即在精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后重新认识已然非常熟悉的古典音乐的心得:“‘自律即自由’,同样影响了19-20世纪音乐的历史。在一个音乐不断被文学化、戏剧性的时代浪潮中,有一群人肩负道德的使命,不愿看到它被其他艺术所挟持:这一切在他们的眼中,无不是对其‘自由’的侵犯。这才是切入‘纯音乐’与‘无调性音乐’的关键:蛰伏在形式主义深处的,不是美学,而是一个道德的动机——汉斯利克、勃拉姆斯等人真正试图捍卫的,不是音乐的‘美’,而是‘自律’。”这一段思考,清晰地解释了一般乐迷很难听懂的无调性音乐为什么会横空出世。这还在其次,张昊辰的再认识必将影响到他对古典音乐文献的诠释,而读过《演奏之外》的乐迷,再去聆听本以为非常熟悉的曲目时,多少能听到其中的思辨色彩,而这,正是古典音乐得以常青的关键所在。
在“无词歌”里忘乎所以
平心而论,我是因为好奇而非要选读刘索拉的《浪迹声涯》的,我想确认,这一次刘索拉会将什么付诸笔端。
这位以小说《你别无选择》名噪一时的小说家,尽管姓名里满满都是音乐元素,尽管成名作里显而易见有她就读过的中央音乐学院的特征,但刘索拉以这篇别具一格的小说已将自己定位成了小说家,不是吗?然而,在赢得声名后,刘索拉并没有在小说家的轨道里安分守己。从《你别无选择》到《浪迹声涯》的30多年里,撇开那些公开出版的唱片不论,仅以文字面世的刘索拉作品,就有《行走的刘索拉》《你活着因为你有同类》《寻找歌王》《口红集》《女贞汤》《醉态》《浑沌加哩格楞》《语音画》《伊甸园之梦》等等。
过于活跃的刘索拉,扰乱着我的视听:她到底是作家还是音乐家?我特意找到“刘索拉与朋友们”的演出视频,试图精准定位刘索拉,站在主唱话筒前总是哼唱着无词歌的刘索拉,对我而言要比写小说的刘索拉,难懂多了。
书名副题“刘索拉与朋友们”跟她的乐队重名,顾名思义,《浪迹声涯》阐述的是她的音乐。以乐队成立至今排练和演出照片为线索、以对话形式完成的这本书,的确向读者传达了她的音乐智慧,但更为可贵的是,刘索拉令人信服地拽掉了聆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无形隔断。
什么是聆听者与音乐之间的无形隔断?萨义德有过这样的表述:当今音乐教育的专门化和技术化,使得音乐已从其他生活领域中孤立出来,不再被视为知性发展的必要层面,音乐的世界正在成为一小撮知识单薄的专家构成的小社会。将萨义德的批评通俗化,就是有些所谓的专家让音乐爱好者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只能是被动的聆听者。
但刘索拉说,每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都是音乐创作的参与者。能够在音乐中忘形的乐队才是好乐队,这是贯穿《浪迹声涯》的主题句。听话听音,她何尝不是在告诉读者,听音乐的人只有在音乐中忘情继而忘形,才算习得了音乐的真谛。
三本书三种境界。若要细究,《角斗场的〈图兰朵〉》通过记录艺术家的演出生涯,告诉读者艺术何以值得我们去追随;《演奏之外》则提醒已经沉浸在音乐中的乐迷,要学着听到伟大的作曲家流露在他们作品里的思辨色彩;至于《浪迹声涯》,更是告诉大家,我们与音乐之间应该零距离。带上田浩江的音乐家故事和张昊辰的音乐哲学,如刘索拉要求的那样心无旁骛地投入音乐,我们大概就能体验到萨义德所说的“音乐的极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