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资讯网
工商银行
教材建设笔谈⑥数字教材建设的逻辑体系
发布时间:2023-09-18 14:0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   阅读量:15280   
分享至:

尺寸教材,国之大者。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体现国家意志,是事关未来的战略工程、铸魂育人的基础工程。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要求,我们设置了“教材建设笔谈”专栏,旨在宣传党的十八大以来教材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成就,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推进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一起来看专家的观点——

王天平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数字教材建设是我国教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领教育数字化变革的力量,承载着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使命。数字教材是在国家课程标准规约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产物,但它并不是纸质教材的镜像呈现,而是以传统纸本教材为参照体系和基本依托,以数字平台和数字技术为支持,结合已有教材体系优势而形成的特殊形态的教材。数字教材具备“育”与“技”的双重属性,其建设在遵循这双重属性的基础上具有以下逻辑表征:

一是强化引领指导,体现鲜明特色的政策逻辑。数字教材的本质仍是教材,它作为满足国家人才培养需求的知识载体和学习指南,必须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事权,精准把握新时代教材体系建设的政治方向,正确回应新时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推动数字教材建设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凸显育人为本,打造立德树人新样态的价值逻辑。人才培养问题既是数字教材研究的首要议题,也是彰显数字教材价值逻辑的重要诉求。在新课标背景下,数字教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助推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让学生在使用数字教材的过程中,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梦想、具备“成事”的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使命感。

三是立足教学属性,注重渗透学科思维的教育逻辑。数字教材是为了教学而存在,缺乏教学属性,数字教材就失去了存在之根,其建设的原动力便是服务教学。数字教材建设不仅要关注学科的教学性,确保教材内容具有学科内在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结构,使之与学科教学相适应;还要关注跨学科的教学性,在建设数字教材时注重不同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和关联,力图以跨学科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是注重技术赋能,体现教材数字属性的工具逻辑。与纸质教材不同的是,数字教材是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它具有天然的技术属性。这就决定了数字教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其承载的知识容量大大提高,能够为学生提供海量的教育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知识和学习的边界,无论学生身处何地、任何时间都能够借助网络数据库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师生可根据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从“一纲多本”的数字教材中定制自己专属的数字教材,真正实现一个学生一张课表、一份学习计划,根据学习需求动态调整学习内容的愿望。

由此可见,作为数字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产物,数字教材建设应在立足“育”的基础上充分体现“技”,在“国家统一定义”下兼顾“个人个性化定义”,从而使数字教材建设更好地与人才培养相统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教育数字化发展相一致,以顺应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如思
  中国教育资讯网 |网站地图 |  服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http://www.camp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 未经中国教育资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