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资讯网
工商银行
高校课程国际化的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2-12-21 15:43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   阅读量:9097   
分享至:

疫情的常态化,国际教育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传统跨境教育交流模式的局限性制约着新时期高等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和质量本土化,即以本土为导向的大学国际化路径需要深入探索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实现本土国际化的关键之一在于实现课程国际化的本土发展,即构建真正植根中国,融入国际视野,嵌入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型课程体系实现上述发展目标的关键是重塑中国特色的国际素养课程目标,推进国际课程分类和内容创新,加强信息技术使能国际课程教学,深化中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本地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时代内涵,发展道路

跨国交流与合作一直被视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可是,在当前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下,高度依赖师生跨境流动的交流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特别是侧重于单向而非互利的教育资源流动,不仅难以承载我国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理念,也无法满足当前国家对加快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本地国际化 是除跨国传播之外的另一种重要的国际化形式,其重要性进一步凸显课程国际化是大学有效推进本土国际化的关键,但也有其自身的属性如何理解本土化导向的课程国际化基于我国高校的实际需求,如何实践课程国际化的本土化发展通过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析"课程国际化"的定义,探讨新时期以本土化为导向,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国际化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原则,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以深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一,从比较的角度看课程国际化的内涵和分类

关于课程国际化的内涵有不同的描述,其基本定义是国际课程的系统建构在目标设置上,国际课程以学科为基础,受制于主流和新兴范式,受制于职业和德育的功能要求在课程内容上,课程国际化不仅包括具有国际内容和形式特征的课程,还提供相关的文化,知识或技能,以提升学生在国际化多元领域中的职业素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高质量情感的表达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国际化要伴随教学方法的改进措施,本质上要求学生的学习是情境的,演绎的,经验的,包容的,批判的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对荷兰,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丹麦和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9类国际课程,这是目前学术认可度较高的分类体系从范围上看,国际化课程包括一些具有国际内容和国际视野的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课程,以及国际组织的职业导向课程从教学对象来看,包括为外国学生设计的课程和适合本地学生的国际课程从实施地点来看,既包括国外教授的部分课程,也包括仅在国内开设的本地国际课程可以看出,OECD划分的各种课程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重叠性和互补性比如国际认可专业的课程,可以以双学位或者双学位课程的形式存在,有些也可能在国外进行尽管如此,上述类型学分类使得国际课程突破了传统外语课程的工具性壁垒,呈现出更加职业化,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特征

二,课程国际化的理论构想和实践原则

虽然课程国际化是跨国传播与本土发展的共同属性,但从目前主流的研究范式来看,大多数学者选择从本土化的角度来研究课程国际化强调让国际化拥抱整个大学,惠及全体师生的本土国际化理念,代表了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现了教育的民主性,包容性和公平性原则这一理念关注的是国际化和跨文化素养在本土课程体验中的生成过程,即强调在国内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将国际化,跨文化或全球维度融入所有学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中,或者通过将国际化理念融入本土校园的必修课程设计和奈特所描述的多元化国际活动中,达到培养所有学生国际化和跨文化能力的目标可见,课程国际化是地方国际化的重要载体,关键路径和核心内涵面向本土的课程国际化主张利用现有的校本国际合作资源,以全球视野和跨文化素养为目标,构建系统的正式和非正式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全球能力和竞争力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正成为中国大学的重要使命鉴于这一背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发展实质上是国际课程的本土化探索,即构建真正植根中国,融入国际视野,嵌入自主知识体系的创新课程体系理论上应该趋向于这样一种状态:它要求高校教师在本土国际化和教育信息化这两个时代情境下,对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四大课程要素进行审视,对作为课程内容的教材,教师,学生和师生关系进行重构和设计

在课程目标上,和以英语为导向的专业课不太一样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领域要根据地方需求重构课程的三维目标,即按照国际课程标准,以适合国内大学的方式,对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行重组和提升,并以此为主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外语素养,跨文化能力,国际理解与行动能力等国际素养

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坚持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业链的生产观,积极探索中国在概念,理论等知识生成的底层逻辑层面的知识贡献特别是要勇于克服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从全球视野和人类知识共同体的维度重新审视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建构彰显中国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实施和教学过程中,不应局限于跨国界的国际课堂教学,还要适应和容纳突破时空限制的多样性和可能性比如利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互联网+教育技术手段,推动远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改革利用国内外异步和同步课堂教学技术,重新审视传统跨境国际化课程,有效促进互联网时代跨境国际化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质量评价中,应避免完全照搬一元论色彩浓厚的国际专业认证比如对于ABET这样的国际工程专业认证,要逐步从被动评价过渡到主动评价在积极参与国际主流专业认证的同时,积极构建科学有效的中国特色理工科课程国际专业认证体系,主动融入全球专业认证改革进程

总之,新时期中国大学课程的国际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形成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应相互协调本地化是其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信息技术为其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其核心是实现基于国际素养培养目标,符合国情的全球课程内容和评价模式的变革,以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转型升级,以支持中国高校培养真正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

第三,中国大学课程国际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目前,我国高校在课程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类似于经济领域的中心—边缘趋势,包括片面追求课程目标,课程教师和教材的英语化等,而在课程设计中忽略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的考虑国际化并不等同于西方化,甚至欧洲美化

重构中国特色国际化素养的课程目标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国际素养,国际素养涉及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本土化取向的课程国际化首先要在国际化和民族化之间保持适当的张力在实践中,高校有必要站在四个自信和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的高度,梳理课程国际化和课程文化的概念,对课程所涉及的概念和理论寻求本土表达和关怀,避免西方中心主义课程观和认识论的问题因此,中国特色国际素养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所有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他们以四个自信的价值观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文化属性

推动国际课程分类和内容创新。

不同的学科有其固有的特点,国外学者将其分为软和硬两类,大致对应人文社会科学和科学技术,其国际属性也有所不同对于软科,可以参考爱德华兹等人倡导的课程国际化三阶段模型理论,即通过有针对性,分阶段的教学设计推进课程国际化,在课程内容上参考国际同类课程标准,在教材上借鉴国内外前沿文化成果,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观,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化,多元文化议题国际化视角下的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养成包容和尊重多元文化差异,本土视野与国际情怀有机结合的国际化态度对于硬科目,可以参考Appelbaum等人的观点除了加强学生对这类具有全球普遍性的学科内容的充分理解外,还应鼓励学生通过比较讨论来界定自己的文化或身份,并在人文语境中考察这类学科的教学互动

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学科,其课程体系的国际化都不应该以自我文化为基础,而应该以自我主体性为基础,成为能够反思,借鉴,超越,创新他人文化的学科。

地方课程国际化发展的理论构想。

加强信息技术赋权国际课程的教学。

教学模式的数字化和信息化是课程国际化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在线教育技术的加持下,现有的教学任务,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可以克服物理的局限性,实现数字空间的重构在疫情常态化的背景下,世界各地的许多大学探索了许多混合教学技术,如在线虚拟教师,MOOC,SPOC,甚至元宇宙等,实现网络课程的国际化在线国际协作学习课程21世纪初,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开始流行其模式是:两个不同国家的大学老师合作设计课程,一起通过远程网络授课,两所大学的学生在线实时同步参与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和软件在线分组讨论,开展小组学习,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通过在线工具进行同步和异步讨论这种模式也为两地的学生创造了在线合作学习的机会)这种课程模式及其平台的开发和应用正在迅速促进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学生同时进行分组交流,讨论和学习(19)解决理工科领域的远程实验课程问题,学院在线实验室等模式,即通过远程通讯软件,保证学生远程上传运行代码,移动开关和触摸键盘,实时看到硬件的动作(20),也已在部分高校得到应用

此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大学相继开发了虚拟实习项目(21)和跨国虚拟实习项目,让学生足不出户就能获得远程实习的学习体验我国高校可以借鉴最新的在线教学经验和技术,创新在线教学,课程评估和在线师生互动,赋能跨界国际课程实施和评估的全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国际化,信息化课程教学平台

深化本土和中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

日前,上海大学举办全球大学校长论坛暨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图1是论坛的主会场,图2是围绕培养未来杰出人才这一主题的分论坛交流互动现场

参考资料:

贝蒂利斯克amp,克里斯托弗桥跨学科课程国际化的比较:理论和实践观点(J)比较—比较和国际教育杂志,2013年,43:1,84

克罗泽,P,乔里斯,M,奥滕,M,等,《国内的国际化:立场文件》( M)阿姆斯特丹:欧洲国际教育协会,2000:22

默托娃·格林..变革主义者和交易主义者:对学术界参与课程国际化的更全面理解(J)比较放大器研究,国际教育,2016,11(3):237

荷兰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国际比较视角(J)国际教育研究杂志

张伟,刘保存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J)大学教育科学,2017,3(3):13

琼斯·比伦..在国内重新定义国际化(M)施普林格国际出版公司,2015:63—64

麦卡利斯特·纳加拉扬..家庭课程的国际化:联合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机遇和挑战(J)《面向毕业生就业能力的教学与学习》,2015,6(1):88—91

吴红运,皮连生布鲁姆认知教育目标分类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兼论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理论(J)课程,教科书和教学方法,2009,29 : 95—96

苏,蔡宝来基于国际素养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5):165—168

吴,等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心—边缘现象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Z2):50—52

罗纳德·巴尼特超级复杂性与课程(J)高等教育研究,2000,25(3):258—259

Clifford V A .让学科参与课程国际化(J)国际学术发展杂志,2009,14: 134—135。

爱德华·r .等人..商业教育的国际化:意义与实施(J)高等教育研究,发展,2003: 22:183—192

张艳华中国高等教育本土国际化课程教学策略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4):105

阿佩尔鲍姆等人..大学数学课程的国际化(J)国际教育研究杂志,2009,13(3),365—381

段,李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跨文化合理性(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88

汉斯·德·维特全球:Coil——没有商业化的虚拟移动性(J)

学习设计虚拟实习项目的设计和发展(J)开放与远程学习研究国际综述,2016,17:106

刘进等,后疫情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常态——基于对菲利普·阿特巴赫等21位学者的深度访谈教育研究,2021,42(10):117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牧晓
  中国教育资讯网 |网站地图 |  服务合作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http://www.camp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since 2003- 未经中国教育资讯网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